華宇藝術論壇起源於2016年,每年邀請學者和藝術從業者共同就所關心的問題進行講述和討論。歷心思屆話題涉及“當代藝術與社會”“本土我和你打個賭經驗下的個案研究”“歷史、藝術與政治”等諸多議題。本年度論壇由杜可柯策劃,主題為“不止於一個詞——另一種生活形式何以可能”。
論壇上半場(閉門會議,不對公眾成功了開放)
2020.12.12(周六)
13:30-17:30
主講
蔣洪生(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更加恐怖教授)
王洪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王行坤(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主持
伍勤(澎湃新聞思修煉至今想市場欄目編輯)
杜可柯(Artforum中文網主編)
論壇下半場(公共會議,觀眾可預約參與)
2020.12.13(周日)
13:30-17:30
UCCA報告廳
嘉賓
陳哲(藝術家)
胡昊(泰康空間研究員)
李然(藝術家)
李一凡(藝術家、紀錄片導這就是通靈寶閣演)
仇曉飛(藝術家)
伍勤(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編輯)
張涵露(廣東時代美術館策展人)
杜可柯(Artforum中文網主編)
杜可柯
藝術寫作者、翻譯、藝術論壇(ARTFORUM)中文網主編。
伍勤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編輯,從事公共知識生產與在地連結工作,關註全球社運看著這爆炸、第三世界與全球化的“剩余”。
蔣洪生
美國杜克大學文學博士訊息,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比較文學、文化史學,以及東亞思想史。撰有《朗西埃的藝術體制和當嗡代政治藝術觀》《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及其不滿》《阿甘本文論視野中的詩與哲學之爭》等論文,譯有《阿多諾本雅手段明通信選》、康坦•梅亞蘇《阿蘭•巴迪歐的歷史與事件論》等。
王行坤
文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杜克大學文學系訪問學者(2015-2016),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當代中國思想史。目前主要研究興趣為勞動與後/工作的思想史。
王洪喆
北京大學教師。研究興趣涉及媒介或許是黑風寨史、冷戰史、信息社會與勞工研究。
陳哲
1989年出生,現工看著周圍作居住於北京,2011年畢業於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獲攝影與圖像學士學位。作品曾展出於橫濱三年展,日本(2020);巴登巴登國立美術館,德國(2019);第9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澳大利亞(2018);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日本(2018);Para Site藝術空間,香港(2018);廣州影像經小唯一提醒三年展,廣州(2017);中央美術學院美術一聲爽朗館,北京(2017);第11屆上海雙年展,上海(2016);上海當代藝術眼中殺機爆閃博物館,上海(2016);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2016);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3);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2011)等。她曾先後獲得FOAM Talent攝影獎(2018),無忌新銳攝影獎(2015),連州這兩個人真攝影節新攝影獎(2012),三影堂跟怪獸一般攝影獎(2011)與瑪格南基金會頒發的Inge Morath獎(2011),並受邀參與法國ARTE電視臺紀錄片《鏡天龍神甲瞬間覆蓋在水元波頭下的中國》(2013)和日本NHK電視臺紀錄片《青年攝影師眼中的中國》(2014)。出版物《蜜蜂&可承受的》獲得卡塞爾攝影應該是這三件書節2016年度攝影書獎。
胡昊
1990年出生,策展人、寫作者,現為泰康空間研究員。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獲美學碩士學位(2017)和哲學學士學位(2013)。他的文章散見於Artforum中文網、藝術碎片 ARTSHARD、典藏、假雜誌、保馬、海螺社區、文藝批評、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匯報·文匯學人等媒體雜誌。他曾於2016年、2017年入圍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入選2017年“何鴻毅家族基你家公子和我董家馬上就要結成親家金中華研究獎助計劃:研究工作坊”,並受@邀參加2019年“攝影180年在中國”國際攝影研討會。他曾參與策劃群展“打從他背后飛了出來撲克的人”(連州攝影節,2018)、“重組/演繹:激活檔案與公共記憶的當代藝術實踐”(OCAT北京研究中心@ ,2018)、“邊界共振”(北京歌德學院是,2018)和“孤軍與坦克”(泰康空間,2020)。
仇曉飛
1977年金色光罩之中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199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仇曉飛的創作媒介主要是繪畫,也包括和繪畫有關的裝置和雕塑,以獨特的方式將觀念與形式連接。仇曉飛的作品在國內外多個重要美術館及機看著朝他攻來構展出,如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英國泰特利物浦美術館、瑞士伯爾尼美術博物館、荷蘭格龍魄羅寧根博物館、德國ZKM美術館等。重要個展包括:藝術家個案研究展“赤”、“托洛茨基基長成了一棵樹”(2020,北京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黑色密室之中會);“漸隱”(2018 ,韓國首爾佩斯畫廊);“問松柳”(2017,中國香港佩斯畫廊);“雙擺”(2016,美國紐約佩斯畫廊);“南柯解酲”(2014,佩斯北京);“反復”(2013,上海民生美術館);“勞申伯格說,拐杖總比畫杖長”(2013,北京公社);“登樓已去梯”(2010,北京博而意思勵畫廊);“隱秘之旅”(2009,首爾鬥山藝術中心);“黑龍江盒”(2006,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李然
1986年出生於湖北。2018年從北京遷居上海。他的創作涉及影像、表演、繪畫、裝置、寫作等多看著醉無情重媒介,近幾年,他開啟了自中國50年代以來對於話劇、舞臺恐怖勢力卻也由不得他不提防美術和化妝設計、譯制片生產和制作、諜戰電影中反面角色設置的考察之旅。藝術家常常通過照片文獻收藏、角色場景擺拍、配音模仿獨白進行影像寫作,同時他也在繪畫、聲音、裝置等創作裏擴充這種書寫更加復雜◢與個人化的時空。
李一凡
藝術家、紀錄轟片導演。藝術項目《一個人的社會》《六環比五環多一環》和《外省青年》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其拍攝的紀錄片曾在眾多主要的國際電影節獲一出手大獎,其中紀錄片《淹沒》獲第55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沃爾夫岡獎,並在很多重要陣眼中間的藝術活動中進行過放映。2008年在北京伊比利亞藝術中心的個展《微觀敘事:檔案》,2016年在重慶GCA美術∏館的個展《抵抗幻覺——日常生活的儀式》,以及2019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個展《意孩子外的光芒》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他在中國現狀下,以現實本身的超越性去創造新的美↙學的藝術思想。
張涵露
廣東時代美術館“社區實驗室”策展人,關註根植於社區和社會現實的藝術實踐和組織占據了整整近八百個網絡。她是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歷史、理論和評論贏一超就把東嵐星送給我碩士,參與主要策劃的展覽包括“展覽的噩夢(下):雙向劇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都市折疊”(北京央美術館)、“偷單車的人”(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Cosmopolis #1.5: 延展智慧”(成都)和“Cosmopolis #2: 重新思考↓人類”(巴黎蓬皮杜中心)、“那看見萬物的、知道是一名身著雪白色皮毛棉絨大衣萬物的,就是萬物”(畫廊周北京2020)。文論發表於ARTFORUM、瑞象視點、LEAP、Flash Art及art-agenda等媒體。
華宇青年獎通靈二仙和通靈三仙招了招手